时隔多年,我再安装了一次 [[NextCloud]],很早之前 就在我的 QNAP TS 453B mini 上安装并使用了多年,这两年也一直在跟随着官方的版本升级 ,但是 QNAP 毕竟在局域网内,虽然可以使用 Tailscale,ZeroTier 等等工具来组件局域网,但毕竟还是不方便,最近入手一台还不错的 VPS,所以想着再搭建一个公有 IP 的 NextCloud,一方面备份一下自己的相册,另一方面也补足一下我自己使用 Syncthing时没有在线预览的页面,导致常常有些时候想访问自己的笔记而找不到。
在调研的时候发现 NextCloud 现在有两个比较常用的镜像,一个是我之前一直使用的 nextcloud 镜像,调查了一下才发现原来这个镜像是社区维护的,官方还推出了一个 All-in-One 的镜像,集成了 NextCloud 所依赖的组件,包括数据,Web 服务器等等。因为我个人还是对原来的那个 nextcloud 镜像比较熟悉,所以还是用来原来的那个镜像,一来镜像比较小,而来比较轻量,可以自己选择需要的组件,搭配 MySQL (Maria) 还是比较好维护的。
NextCloud 的 Docker 镜像有两个:
一个是社区维护的,一个是包含了其他依赖组件的多合一镜像。如果非要说区别,就是 nextcloud 镜像比较小,只包含了 Nextcloud 自身,需要用户自己准备数据库,Web 服务器等。而 All-in-One 镜像则包含了数据库,Web 服务器等等,但是镜像的提及也比较大。All-in-One 的镜像中包含了 Apache,Database,Nextcloud,Notify Push,Redis,Collabora,Talk,Imaginary 等等组件。
通过环境变量来配置 SMTP
SMTP_HOST
(not set by default): The hostname of the SMTP server.SMTP_SECURE
(empty by default): Set to ssl
to use SSL, or tls
to use STARTTLS.SMTP_PORT
(default: 465
for SSL and 25
for non-secure connections): Optional port for the SMTP connection. Use 587
for an alternative port for STARTTLS.SMTP_AUTHTYPE
(default: LOGIN
): The method used for authentication. Use PLAIN
if no authentication is required.SMTP_NAME
(empty by default): The username for the authentication.SMTP_PASSWORD
(empty by default): The password for the authentication.MAIL_FROM_ADDRESS
(not set by default): Use this address for the ‘from’ field in the emails sent by Nextcloud.MAIL_DOMAIN
(not set by default): Set a different domain for the emails than the domain where Nextcloud is installed.搭建之后使用系统的检查,建议使用 Redis 来做缓存,所以又加上了 Redis。
REDIS_HOST
(not set by default) Name of Redis containerREDIS_HOST_PORT
(default: 6379
) Optional port for Redis, only use for external Redis servers that run on non-standard ports.REDIS_HOST_PASSWORD
(not set by default) Redis passwordNautilus File Manager
davs://example.com/nextcloud/remote.php/dav/files/USERNAME/
KDE Dolphin File Manager 中
webdav://example.com/nextcloud/remote.php/dav/files/USERNAME/
https://cloud.YOURDOMAIN.com/remote.php/dav/files/USERNAME/
https://example.com/nextcloud/remote.php/dav/files/USERNAME/
可以通过 https://data.einverne.info/settings/admin/serverinfo 来查看当前 PHP 支持的最大上传大小。
默认情况下是 512MB 大小。
修改 Docker 的环境变量
PHP_MEMORY_LIMIT=2048M
PHP_UPLOAD_LIMIT=2048M
然后就可以得到
当然如果你使用 All-in-One 的 NextCloud 镜像,那就不用担心这个问题了,默认就是 10GB,应该能满足 99%的需求了。
检查的时候遇到如下的问题:
The “Strict-Transport-Security” HTTP header is not set to at least “15552000” seconds. For enhanced security, it is recommended to enable HSTS as described in the security tips ↗.
直接在 [[Nginx Proxy Manager]] 中启用 HSTS 即可。
如果遇到如下的问题
The database is used for transactional file locking. To enhance performance, please configure memcache, if available. See the documentation ↗ for more information.
然后安装 Redis,然后配置 Redis 即可。
Your installation has no default phone region set. This is required to validate phone numbers in the profile settings without a country code. To allow numbers without a country code, please add “default_phone_region” with the respective ISO 3166-1 code ↗ of the region to your config file.
对应此问题,在 NextCloud 的 config 配置中添加 sudo vi ~/nextcloud_data/config/config.php
'default_phone_region' => 'JP',
然后重启容器即可。
需要修改 sudo vi ~/nextcloud_data/config/config.php
,然后添加
'overwriteprotocol' => 'https',
最终:
'dbtype' => 'mysql',
'version' => '27.1.3.2',
'overwriteprotocol' => 'https',
因为和女朋友异地,之前我们都一直使用 [[Plex]] 来同步看视频,基本上可以做到秒级别的共享观看。今天看 GitHub 的时候发现一款叫做 SyncTV 的应用,也是可以通过同步的方式了共享观看视频流,那这样就可以一起看视频,看直播了。原来 Plex 的因为放在了一台欧洲的服务器上,在国内播放的时候总是会出现卡顿,一来是带宽限制,二来是经常发现有转码,所以常常需要我预先转码为低码率的视频才能流畅播放,出现的这个 SyncTV ,我可以搭配一台地理位置比较好的,比如日本的机器,然后通过代理的方式播放,不知道会不会提升一下使用体验。
SyncTV 使用同步的功能,确保了观看视频的人都在同一个时刻,并且可以暂停,回退,快进,每一个人的状态也都是同步的。SyncTV 也支持直播流。SyncTV 也提供了一个私密的 Theater,可以在其中进行聊天,实时交流。
SyncTV 是一个可以让用户远程一起观看电影或者直播的程序,SyncTV 使用 Go 语言编写。它提供了同步观看,在线聊天的功能。使用 SyncTV 可以与朋友和家人一起观看视频和直播。
SyncTV 可以保证所有观看的人都在同一个时间点上,这意味着暂停、回退或者快进视频都可以同步到其他人,SyncTV 不仅可以添加视频流,还添加直播流。
功能:
[[SyncTV]] 因为是 Go 语言实现,所以可以直接通过脚本二进制安装,我这里则使用 Docker 安装,详细的配置可以参考我的 dockerfile。
安装完成之后可以通过 [[Nginx Proxy Manager]] 或其他工具反向代理端口。
因为我安装的时候把目录映射到了 ~/synctv
下, 所以可以修改该目录下的配置文件来配置 SyncTV。
可以简单看一下默认的配置文件
❯ cat ~/synctv/config.yaml
log:
enable: true
# can be set: text | json
log_format: text
# if it is a relative path, the data-dir directory will be used.
file_path: log/log.log
# max size per log file
max_size: 10
max_backups: 10
max_age: 28
compress: false
server:
http:
listen: 0.0.0.0
port: 8080
# enable http3/quic need set cert and key file
quic: true
cert_path: ""
key_path: ""
rtmp:
enable: true
listen: "" # default use http listen
port: 0 # default use server port
jwt:
secret: rN
expire: 48h
database:
# support sqlite3, mysql, postgres
type: sqlite3 # default: sqlite3
# when type is not sqlite3, and port is 0, it will use unix socket file
host: ""
port: 0
user: ""
password: ""
# when type is sqlite3, it will use sqlite db file or memory
db_name: synctv # default: synctv
# mysql: true, false, skip-verify, preferred, <name> postgres: disable, require, verify-ca, verify-full
ssl_mode: ""
# when not empty, it will ignore other config
custom_dsn: ""
# sqlite3 does not support setting connection parameters
max_idle_conns: 4
max_open_conns: 64
conn_max_lifetime: 2h
conn_max_idle_time: 30m
oauth2:
providers:
github:
client_id: 55a
client_secret: 3ea33
redirect_url: ""
google:
client_id: 2382
client_secret: GOC
redirect_url: ""
plugins: []
rate_limit:
enable: false # default: false
period: 1m
limit: 300
# configure the limiter to trust X-Real-IP and X-Forwarded-For headers. Please be advised that using this option could be insecure (ie: spoofed) if your reverse proxy is not configured properly to forward a trustworthy client IP.
trust_forward_header: false # default: false
# configure the limiter to use a custom header to obtain user IP. Please be advised that using this option could be insecure (ie: spoofed) if your reverse proxy is not configured properly to forward a trustworthy client IP.
trusted_client_ip_header: ""
vendor:
# default use local vendor
bilibili: {}
默认使用 sqlite3 作为数据库,自己用也差不多可以了。
启动之后,进入网页,非常简洁,因为配置了使用 GitHub OAuth2,所以直接使用 GitHub 登录。
登录之后可以创建房间,然后在设置中添加播放的地址,视频直链,或者直播源,或者 Bilibili 视频,因为 B 站视频最简单,我就尝试了一下,但是发现 SyncTV 只能解析 480P 的视频源,还是有一些影响观感的。
如果不想看了依旧可以左下角删除房间,这些操作需要房主才可以操作,其它人只能播放或者暂停。
如果要添加视频直链,可以考虑一下使用 [[AList]] 或者直接 Nginx 共享一个出来。
其实这本书的名字早就已经知道了,但是最近女朋友听完 [[沈易斐]] 教授的播客之后说想看看,那就约定一起看。
译者
[[阿德勒]] 出生于 1870 年,虽然是个「古人」,但是其思想却非常现代,孕育了非常多现代心理咨询流派的思想种子。
阿德勒的重要思想
在我们挣脱之后,阿德勒把全部的人生责任和选择的权力交给了自己。我们之所以裹足不前是因为我们自己怨天尤人,责怪父母,责怪社会。正如书名《被讨厌的勇气》,承担这种自由和责任,需要的是无畏的勇气。勇气也是阿德勒心理学的关键字,是我们人生问题的答案。
怎么样才可以改变自己的生活方式呢?
[[有限游戏]] 是一个有胜者的游戏,而 [[无限游戏]] 是一个以延续游戏为目的的游戏。
如果意识到竞争或胜负,那么势必就会产生自卑感,常常拿自己和别人相比就会产生「优于这个,输给那个」的想法,而自卑情结或优越情结就会产生。
竞争的可怕之处就在于此即便不是败者,即便一直立于不败之地处于竞争之中的人也会一刻不得安宁,不能成为败者。 而为了不成为败者,就必须一直获胜,不能相信他人之所以有很多人,虽然取得了社会性的成功,但却感不到幸福,就是因为他们活活在竞争之中,因为他们眼中的世界是敌人遍布的危险所在 。
三大课题:
阿德勒把成长过程中可能产生的关系划分成了这三大类。三大课题统称人生课题。
当人能够感觉到与」这个人在一起可以无拘无束的时候,才能够去体会到爱。既没有自卑感,也不必炫耀优越性,能够保持一种平静而自然的状态。[[爱情]]
阿德勒把这种企图设立种种借口来回避人生课题的情况叫做人生谎言 。
过于希望得到别人的认可,就会按照别人的期待生活,也就舍弃真正的自我,活在别人的人生之中。
如何获得勇气:
共同体感觉
如何获得幸福
我觉得这本书任何人都可以看。
今天 macOS 上又发生了一个奇怪的问题,昨天晚上因为没有连接充电线,所以导致 MacBook 晚上自动关机了,看起来是因为没电自动关机了,但是早上看的时候还有一点点电,白天的时候没有任何操作就直接充电到满,但是晚一些使用的时候就发现系统的时间不太对了,在系统设置中强制同步系统时间,但没有用处,每一次同步都比当前的时间慢了一天和几个小时,甚至连分钟都对不上。于是就开始了一系列的修复过程。
因为操作系统时间已经不对了,所以无论访问什么网页,都会因为时间对不上而被安全证书拒绝访问,所以我只能将系统的时间手动修正为大致准确的。然后通过浏览器查询解决方法。
我怀疑的第一个问题就是,是不是 Apple 自带的 NTP(Network Time Protocol,时间服务器)出错了,因为即使是我手动修正正确的时间,只要使用这个 Time Server 同步一下,时间就错了。
所以我在网上找了一些其他公司公开的 NTP 服务
但问题在于,我试了两个,发现 macOS 都会把时间纠正错误。这个时候我就有点担心是不是最近升级了操作系统的问题,但是这个问题也没有解,毕竟也不能降级,所以我将问题点移动到了,是不是在 Intel 的 macOS 上的 NVRAM 和 SMC 这两块存储芯片因为断电的问题出错了。
macOS 上的 NVRAM(非易失性随机存储器) 和 PRAM (参数随机存储器)是有可能因为断电而倒置出错的。之前有一次出现问题,联系客服的时候,客服那边知道了这个操作。
简单的记录
S.M.C 是 System Management Controller 的缩写,是 macOS 上的一块微控制器,在 Intel 芯片的 Mac 上同来处理不同的电源,灯光,传感器等等硬件。
重置 SMC
具体可以参考这篇文章
但重置了这两个微芯片之后还是还是没有解决这个时间的问题,使用 NTP 服务同步一下时间,就又错位了。
在尝试了所有我知道的解决方法之后,就只能求助于 Google 了,我使用 macos 时间 错误 ntp 等等关键字,进行了一番搜索。发现了一些可能的问题。
macos date wrong
尝试看看英文的帖子有没有出现过类似的问题,果不其然,官方的 论坛 上就有类似的问题然后我按照这个帖子上面的方法,执行了如下的命令
sudo sntp -sS time.apple.com
然后竟然好了!
Podwise 是一个针对播客的笔记软件,过去很长的一段时间里面都在寻找能够给播客记笔记的应用,之前在移动端发现了一个 [[Snipd]],可以在听到的时候,记录下播客中的精彩瞬间,还可以做笔记。但今天发现的这一款 Podwise 是基于网页的,可以在网页中播放,并且 Podwise 提供了语音转写的文字稿。
进入网站之后,可以通过热门,或者搜索来添加自己常听的播客内容,然后使用站内的语音转写就可以生成文字稿等等,不过需要注意的是这个转写以及总结的功能是需要高级会员的,如果你使用我的邀请链接来注册的话,会有 15 天的高级会员体验。
你可以通过手动搜索,或者直接添加 RSS 的方式来添加播客内容。
Podwise 是一个集成了很多功能的应用,不仅可以给播客编写笔记,还可以:
Mindmap,这一集播客的思维导图。
Keywords 播客的关键字
Highlights 播客中精彩的部分
Transcripts,直接将语音变成了文字,那这样就可以非常容易的进行搜索。
Show notes,播客作者的编写的内容
在 Podwise 平台上记录的内容,可以通过关联,导入到自己喜欢的笔记软件中。比如 Notion,Readwise 中。
当前 Podwise 正在黑五促销,如果有需要的话,也不妨先去体验一下,然后再购买。
之前有写过一篇 Wise 实体卡 的文章,后来到了日本之后发现其实还有很多数字银行,比如本文的主角 [[Revolut]]。日本本地也有一些,比如 2015 年创立的数字金融科技公司 [[Kyash]]。文本就着重说一下 Revolut 账户的申请,以及为什么要创建 Revolut 数字银行卡。
因为之前的文章已经有了详细的说明 ,这里就简短的介绍一下,Revolut 是一家英国的金融科技银行,由两位年轻的英国创始人创建。用户可以在 Revolut 开户、办理 VISA/MasterCard 卡、进行货币兑换和刷卡取现等操作,但是它没有实体分支机构,所有操作都通过手机应用程序完成。
两位创始人创办 Revolut 的原因也和流传很久的 Uber,Airbnb 的故事如出一辙,Uber 的创始人在法国出差的时候打不车所以萌生了在手机上叫车的想法,而 Revolut 的创始人也是一样,厌倦了传统银行繁琐复杂的外汇业务,以及高额的货币兑换手续费,所以迎合了移动支付的场景,在手机上创建了 Revolut,年轻人可以在应用内快速的转换货币,并且拥有了一张卡走遍全世界的能力。Revolut 支持 140 多种货币的支付。
Revolut 有三种账户等级,月费从 US$0 到 US$16.99 不等。高级账户提供更多服务,根据个人需求选择最适合的账户。如果经常需要兑换外币和旅行,或者存款较高,选择 Premium 或 Metal 可能比免费的 Standard 账户更划算。
账户种类 | 月费 | 服务 |
---|---|---|
Standard | 0 USD | 每个月 10 次免手续费汇款 2.5% 存款年利率 免费实体卡 |
Premium | 9.99 USD | 周一至周五无限额度免手续费兑换外币 90 天购物保证 3.9% 存款年利率 医疗和保险利率 |
Metal | 16.99 USD | 18K 金属借记卡特快配送 周一至周五无限额度免手续费兑换外币 90 天购物保障 3.9%存款年利率 医疗和旅游保险 |
开户需要材料
Revolut 日本汇款日元到中国银行,没有中间行和目的行的手续费。
在日本有一种特殊的制度,叫做「扶養控除」,就是证明你在海外有需要赡养的老人,那么在年末调整的时候就可以从税中控除一部分。但是抚养控除需要转账 38 万日元的记录,如果使用传统银行的外汇转账服务,此时就需要折损掉非常大一笔手续费,但是如果通过 Revolut,中间行的手续费可以节省一些,但是因为不同时间段可能处理不一样,在使用之前还是需要提前了解一下 Revolut 的转账手续费的。
这两天在想如何让 Obsidian 的使用体验可以无处不在,虽然现在手机端 Android 和 iOS 都有了客户端,并且桌面版也都有,我大部分使用 Obsidian 的使用场景也能够满足,但是我个人不习惯在 iOS 上使用 Obsidian,我使用 [[Syncthing]] 来同步我的笔记库,但是 iOS 上一直没有找到一个比较合适的同步客户端,虽然之前也买过一年的 Obsidian Sync 服务,但是感觉其提供的服务目前还没有产生那么价值,所以之后就停止续费了。但这就带来一个问题,就是我在移动或者手机端的时候不是非常方便,虽然之前在手机端记录的需求还挺少的,但是有些时候想要随手查询自己的笔记还是挺麻烦。
就当我有这个麻烦的时候,有一点看 [[Reddit]] 的帖子,发现也有人问 Obsidian 是否提供了网页版,或者有没有 Self-hosted 的网页版本方案,虽然我浏览完所有的回复,没有看到几个比较符合的解决方案,有人说可以用 Visual Studio Code 打开自己的仓库,也有人说可以将笔记库提交到 GitHub,然后就有了一个在线的文件,但我在评论中看到了一个评论,那就是本文的主角—- Neverinstall。
Neverinstall 是一个私人的云电脑,看他给自己起得标题就能看出来 —- Your personal cloud computer powered by AI。这个宣传语中的 AI 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就是登录进其后台时,可以通过对话的形式,让 AI 自动给你构造一个工作环境,比如说你说想要一个网页应用的编程环境,那 Neverinstall 就可以根据你的需求,自动创建一个工作区,然后在工作区中安装必要的工具,比如浏览器,IDE 等等。
免费版本的环境,提供 6 个虚拟核 12 GB 内存, 以及 100 GB 磁盘空间,也是非常慷慨了。
不过免费版有一个限制就是,如果 3 分钟没有使用那么就会暂停(睡眠),并且每一次使用都有 30 分钟的限制,每一次使用(Session)之间需要等待 1 个半小时。 不过我个人体验来说,从暂停状态恢复过来的等待时间还能接受,基本上半分钟之内。但是每次使用有时长限制就会影响使用了。
如果有这个时长限制那就还不如我在 VPS 上安装一个 VNC 远程连接过去了。
Neverinstall 将用户体验流程做得非常完善,在其网站中,只需要鼠标点点,选择需要的应用,然后选择安装在哪里(什么节点),然后短短几十秒的时间就构造了一个环境,然后可以直接在浏览器中打开这个虚拟桌面,在测试的过程中,我选择了 Chrome 和 Obsidian ,然后可以看到构建成功的桌面上自动就有这几个应用,直接点开应用也能直接使用,比如我用 Chrome 点开一个 YouTube 视频,然后右侧打开 Obsidian,这个过程虽然能看到在系统 UI 资源上做了一些精简和优化,但是整体使用流畅度还可以。
可以看到的是这个一个 Debian 的操作系统,并且安装了 Xfce 的桌面。
打开终端看看 htop
Neverinstall 的整体体验还不错,但是毕竟还是有使用时长的限制,所以 Obsidian 的需求看来还是满足不了。但是如果有临时性的需求,比如在 Windows 电脑上,有一些命令想要用一个 Linux 环境执行一下,临时使用一下这个环境倒是也好不错,毕竟几分钟的时间内就可以马上 Boot 进去,开始使用。
之前在 Twitter 上看到一些人开通了新加坡的 OCBC 银行账户,并且拿到了实体卡,于是在我的 Todo List 中也加上了一个 OCBC 银行注册。但是因为现在人在日本,所以 IP 地址可能会让 OCBC 审查拒绝,但好在今天下午在家弄 [[Tailscale]] 的时候,正好把老家那台 QNAP TS-453B mini 升级了一下 1.50 版本,也正好设置一下作为 Exit Node,然后用 iPhone 测试了一下,发现速度还不错,就正好把 OCBC 也申请了,正好做一下测试。
分别在 QNAP 和 iPhone 上安装 Tailscale 的客户端,然后设置 QNAP 上的节点为 Exit Node,在 iPhone 上使用 QNAP 作为网络出口,然后就可以在百度中搜索 my ip,来检查一下当前的 IP 地址位置。确定是在家中的地址之后,就开始了 OCBC 的申请。
华侨银行,英文全称 Oversea-Chinese Banking Corporation Limited(OCBC)是新加坡第二大银行,三大本地银行之一,总部设在新加坡。华侨银行 1932 年由三所银行合并而成:1912 年创办的华商银行,1917 年创办的和丰银行以及 1919 年创办的旧华侨银行。
华侨银行是新加坡历史最悠久的银行之一。华侨银行曾连续多年被评为“全球最安全银行”前三名。OCBC 在新加坡设有 36 家分行,其中 15 家分行是星期天也办工(11 AM-7 PM)。另外,华侨银行和大华银行的提款机是共用的,可以使用全国超过 1,000 台 ATM 轻松自助办理提、取款、转帐等业务。
新加坡主要有三大本地银行,星展银行 DBS,华侨银行 OCBC,大华银行 UOB,其他就是一些中资银行,外资银行。
哪些地区可以申请, OCBC 支持以下地区的申请:
先去苹果或者 Google 商店搜索“OCBC Digital”进行安装,或者直接访问下面的地址:
下载“OCBC Digital”根据界面要求如实填写信息,邀请码填写:GPNAGDOS
,使用邀请码后 1 个月内入金 1000 SGD 可额外获得 15 SGD 赠金。如果 APP 打开闪退或者黑屏请尝试完全关闭后重新打开。大致步骤如下:
信息务必真实填写(注意不要填写自雇,可能会要求提供额外的信息),整个申请过程大概几分钟完成,填写信息完成,可能立即就能收到短信,但如果中途信息出现问题,也可能会触发风控,会进行人工审核,审核周期一般是 7 个工作日内。
同时开户过程中的一些信息,记录到 [[Bitwarden]] 中:
核过程中请不要退出“OCBC Digital”当前用户状态,不然后面审核通过后可能您无法登录。
默认情况下会开通两个账户:
这 2 个账户可用来收款或者对外转账。
360 账户是默认不会启用的,但是只有 360 账户才会有实体卡片,开通该账户之后马上会发行虚拟卡和实体卡,通过挂号信的方式寄送。
如果要在 Apple Pay 中添加虚拟卡,最好是将手机语言调整为英文,并且将手机的时区和国家调整为新加坡,否则可能会添加失败。
之前在 Twitter 上看到一些人开通了新加坡的 OCBC 银行账户,并且拿到了实体卡,于是在我的 Todo List 中也加上了一个 OCBC 银行注册。但是因为现在人在日本,所以 IP 地址可能会让 OCBC 审查拒绝,但好在今天下午在家弄 [[Tailscale]] 的时候,正好把老家那台 QNAP TS-453B mini 升级了一下 1.50 版本,也正好设置一下作为 Exit Node,然后用 iPhone 测试了一下,发现速度还不错,就正好把 OCBC 也申请了,正好做一下测试。
把 Tailscale 家中的节点设置成 Exit Node,然后在 iPhone 上安装,加家里的节点作为出口节点,然后就可以在浏览器中 搜索 my ip,来检查一下当前的 IP 地址位置。确定是在家中的地址之后,就开始了 OCBC 的申请。
首先保证 Wise 的新加坡账户 SGD 有 1000 余额,然后通过转账直接转账到 OCBC 即可。
一旦入金成功,那么 OCBC 会将 15 SGD 的礼金放到账户中。
跨境转账的过程中有几个东西是必须提前知道的
OCBCSGSG
那么剩下的以 XXX 补充,即 OCBCSGSGXXX
63 Chulia Street #10-00, OCBC Centre East, 新加坡 049514
63 Chulia Street #10-00, OCBC Centre East, Singapore 049514
OCBC 网页版的登录地址,要求填写注册时的 Access Code 和 PIN。然后就根据网页上的指示,通过手机的 Token 验证即可。
通过网页版才能开通 GSA 账户默认的美元之外的账户。 在网页版,在登录中,使用个人登录。使用 Access Code 和 PIN 登录。登录之后,在 Global Savings Account 添加外币,即可。
如果怕注册时的地址填写不准确,可以通过菜单栏的修改邮寄地址来修改。另外 OCBC 不会将手机号码写在挂号信上,所以有些人建议直接在地址栏最好,附加上自己的手机号信息。
可以通过官网查看更多。
实体卡使用费用
最后如果有任何问题,可以加入群组一起讨论。
Devv Search 是一个面向开发者的搜索引擎,并且通过 AI 的加持,提供了更好,更精确的代码搜索能力。之前介绍过 GitHub Code Search,但是只能通过简单的代码片段去搜索 GitHub 上已有的代码,而 Devv 搜索则是可以通过自然语言的方式去查询具体的编程问题,虽然 ChatGPT,Bard 也能做到,但是初步体验了一下 Devv.ai,目前还是比较准确的。
Devv_ 的交互界面比较简单,不需要介绍,直接输入问题,获得答案即可。
Relingo 是一款通过在浏览过程中将陌生单词标注出来帮助学习的工具,Relingo 有浏览器插件,也有提供 Android 和 iOS 客户端。
特性:
使用效果图
用 Relingo 自己的设置页面来做一个说明,但实际默认的设置,我第一眼感受并不是很好,因为标注出的单词我都认识,但实际我不认识的单词,比如 commencement, biological 这样的单词却没有标注出来。可能换用其他的单词本会好一些吧。
另外我在尝试另外一款叫做 Burning Vocabulary 的时候就很明显的标注了出来。当然这个地方的 honored,翻译成 荣幸,更贴切一点。
之前在学习日语 的时候,知道了一个概念 —- [[Comprehensible Input]](可理解输入),他的意思就是只有当我们能够理解,才能够获得信息。学习语言尤其是,在我没有了解到这个概念之前,曾经有一段时间我会收听英文播客,虽然也不是百分之百能听明白,但是至少能够听懂一半以上,但是随着我不断地收听,我能够感觉到我能听懂的内容越来越多了。可理解输入的前提是,能够理解,而往往我们不需要完整地知道语言(句子)的所有细节,就能够明白对方说话的内容,而通过理解了内容,再回过头去学习听到的(看到的)单词,这种学习方式更有利于将单词长期记忆。
语言学习有些时候很神奇,当你去学习一门外语,但是如果从来没有人告诉过你 ジャガイモ 是什么,但是每次去超市都能看到土豆的包装袋上印刷着这个内容,自然而然地就把土豆和这个单词关联了起来。但我们回过来看这个场景,首先得有两个前提,一个是你能理解当前的东西是叫做土豆的,另外一个前提是能够读假名,那么反复的看到之后,自然而然就形成了关联。而当我们去学习英语的时候,也是一样,当一个单词反复地出现在大段落中,但我们能读明白除了这个单词之外的大部分内容,那么基本上能够猜出来这个词的大概意思,进而通过反复的出现,加深记忆。比如说上面段落中出现的 commencement,后面立即出现了 univerisity(大学),那大概率这个是和大学有关联的,随后就出现了 graduated from college(从大学毕业),而这是一段听起来非常像演讲的开端,那么很容易就联想到 commencement —- 毕业典礼。而当我们看这段文字的时候,其实我们不太需要知道 commencement 这个词的含义,我们也能够读完,并且也能够理解。但是通过先理解,再获取不认识的单词的这种方式,可以让我们在语言学习的过程中不那么枯燥,也可以通过这样的情景来更进一步拓宽我们的单词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