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件夹和标签最直观的一个特点就是,一件物品只能属于一个文件夹,但是可以有很多标签Tag。这件物品可以是一封邮件,一个文件,或者是一篇文档。如果为了更加直观的看,可以做个比喻,当收到一件快递时,打开包装看完内容,可以选择放到一个抽屉里,也可以贴上各种颜色的标签纸。而这里的的“放入一个抽屉”就是放入一个文件夹,而标签就是各种标签纸。文件夹是设置方便我们分类保存使用,而标签是为了便于我们检索和记忆。因此文件夹分类的方式,物品的位置移动了,而标签可以在物品原地加上。

标签的历史

Gmail 最早在邮件系统中使用标签 label,而我也是初次在 Gmail 中体会到标签的好用。而此后接触的大大小小的工具都有着类似的概念,笔记类软件 Evernote 和 Wiznote 他们都有完整的文件夹和标签系统,更甚至最近 Google Photos 的更新让相册对应了文件夹,而其中的人物,地理等等信息对应了标签。而网络中每一篇 Blog 都有对应的 Category 和很多的 Tag。Flickr 中的每一张照片都只能属于一个相册,但是可以有很多的标签。

如何使用文件夹和标签

至于如何使用这两者,网上 有句话说的很明白,“文件夹是给自己看的,而便签是给搜索引擎看的。” 因此

  • 文件夹应当用来分类消息,并使得分类数尽量降低,并且使得每个分类中的信息尽量均衡,如果有子分类,尽量有清晰的父子关系
  • 而对于标签系统,每个物品的标签应当尽量的丰富,标签数应当尽可能多。但是,同义的标签应该尽量少。

而就我自己的对于标签的使用来看,对于每个标签的使用也应当尽量的考虑,尤其现在全文检索能力的增强,标签一定程度上已经弱化为文件夹的作用。并且是增强型文件夹,原始的文件夹因为分类的排他性,只能产生一对一的映射,而标签可以产生一对多的映射。

瞎想

写到这里,突然想到 Google 对于 Google+ 所做的尝试,最早 Google+ 推出的时候, Circle 这个概念广受好评,而圈子这一功能不也是对联系人的扩充嘛? 原本一个联系人只能属于我自己的一个分组,比如家人,好友,同学,而这也是我一直对我联系人进行的分类,而 Google+ 做所的圈子功能让一个人可以同时从属与不同圈子,作为现实的抽象同样也很好理解,我的同学,可能成为好友,或许也可能成为家人。而圈子的功能就完美的解决了从属的问题,而细想,圈子的功能不就是标签的功能嘛?更甚至在网页版 Contact 上,联系人侧边栏的设计和 Gmail 中文件夹和标签的设计相似。至于最后逐渐弱化对圈子功能的支持,可能也是用户的妥协,只有对整个系统熟悉的人才会不惜花费时间去分类标签,因为建立起这一套分类标准之后对整个交流和生活都能节省很多时间,而对于新人用户这本身便是一件非常耗时和复杂的事情。

refer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