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上一本 [[法国大革命前夕的舆论和谣言]] 的时候接触到了这一本《谣言:世界上最古老的传媒》,作者让-诺埃尔-卡普费雷(Jean-Noël Kapferer)系统地剖析了什么是谣言,为什么会存在谣言,谣言的传递遵从什么样的规则,我们能不能消灭谣言等等。作者收集了世界上曾经流行的种种谣言,引用了诸多社会心理学实验,去阐述了这些谣言的来源,人们为什么会相信这些谣言,人们又是如何利用谣言来达成自己的目的。

什么是谣言 ?

奥尔波特和波斯曼认为,谣言是一个「与当时事件相关的命题,是为了使人相信,一般以口头媒介的方式在人们之间流传,但是缺乏具体的资料以证实其确切性」。

纳普认为,谣言是一种「旨在使人相信的宣言,它与当前时事有关,在未经官方证实的情况下广泛流传」。

彼得森和吉斯特对谣言的定义是,谣言是一种「在人们之间私下流传的,对公众感兴趣的事物、事件或问题的未经证实的阐述或诠释」。

最著名的谣言的定义是美国社会学家特·希布塔尼,谣言是一群人议论过程中产生的即兴新闻。

通过上面不同学者对谣言的不同定义,可以归纳初谣言的共性:

  • 谣言是一种信息,是与现实中的人或物相关,这一点与传说不同
  • 谣言是为了使人相信,这与童话或故事不同
  • 谣言是未经证实的信息

我们为什么相信谣言

  • 谣言通常宣称自己有可靠的信息来源
  • 我们之所以相信人, 是因为他们经常告诉我们一些被证明是事实的事情, 人在这里充当了中转站
  • 传播谣言的人通常不会和自己切身利益相关,传播谣言似乎只是在利他主义的考虑下才做的
  • 一个似乎是真的信息
  • 科学技术的发展使得一切知识都是可以怀疑的,一切确定性都是不可能的.当公众对一切都无法相信时,他们就会相信一切.
  • 谣言的出现与时代环境是联系在一切的
  • 谣言传到身边时,总是伴有证据
  • 谣言是一种诠释系统.越异想天开,越是钻牛角尖,人们越喜欢
  • 重复的力量
  • 谣言是一个我们愿意相信的信息
    • 相信谣言的愿望
    • 共鸣

谣言能够消灭吗?

二战时期的纳普曾经提出过制止谣言流传的五条建议:

  • 公众对官方传播媒介(报纸、电台、电视)无保留地信任
  • 公众绝对信仰领袖
  • 事件发生后,尽快播发尽可能多的信息
  • 确保所有人都能接受到这些信息
  • 避免人们太过空闲

在二战的背景下,纳普的建议似乎是合法可行的,但是在和平时期重读这些建议时,就好像是在描述一个极权国家。

纳普的功勋在于明确地指出了偏见的根源。谣言并不妨碍人,因为谣言是「虚假的」,如果真的是这样,那么任何人都不会把谣言放在心上。然而,谣言之所以有人相信,正因为谣言经常最终被发现是「真实的」。

作者自己在书中的第四部分用了整整四分之一的篇幅去论述谣言可以被消灭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

[[波普尔|卡尔 波普尔]] 认为,一个理论命题只有当它详细说明它的试验程序时才能上升为一个科学命题。然而往往有一些谣言是无法证明的。 相信辟谣与相信谣言本身所遵循的是同一个逻辑。两种情况下,都是凭口头说的就信以为真。扑灭谣言的问题归根到底还是一个人的问题:「相信什么」取决于「谁来说」。没有一个可靠的发言人,反谣言的战斗必然失败。

但找到可靠的发言人就可以反击谣言吗?说起来容易,其实非常难。谣言的扩散常常显示出一种对官方渠道消息的不信任,甚至对政府本身就缺乏信任。在实行新闻管制的国家,谣言便盛行起来,能指望什么样的官方公报来减少谣言呢?

当代社会心理学创始人 S·阿施给出了一个方法。他的思想可以概括为:人们不会改变对一个事物的认识,而是认识的对象在变化。换句话说,就是公众舆论的突变,只能来自谣言自身的变化。于是我们就可以通过改变谣言的面貌来抑制谣言:

  • 寻找谣言中的漏洞,但这种方式并不能百分之百解决问题
  • 向公众解释为什么他们相信谣言。

认识心理学已经证明,为了认识,我们利用的是外在、明显的信号。我们如何判断我们自己是否喜欢某一个事物?我们怎么知道自己是否有才能去做某件工作呢?这两个问题涉及同一个问题,那就是,我们自己对自己的看法。外在的信号会改变我们自己,进而改变我们的认知。

虽然我们没有办法根除谣言,但是依然可以通过一些方法防患于未然。增加透明度就是一个方法。增加消息来源的可靠性也是一个方法。另外也需要注意的是在谣言扩大之前就通过公开透明的信息来防止谣言。一旦谣言扩散出去了,那么再公开透明的信息也难以阻止了。

结论

直到今天,对谣言的研究还被一种负面的观念支配,认为谣言必定是虚假的、臆造的或荒谬的。总有人想要防止谣言。然而,这个世界上只存在一种防止谣言的办法,那就是堵住人的嘴。

只让可靠的消息流传,这表面上看来是合理的操作,但是直接控制消息会导致言论控制,传播媒介成为了官方消息的唯一提供者。于是除了官方消息便再没有了其他消息。

谣言存在的根本原因在于,谣言并不一定是虚假的,而与此同时,谣言必定是非官方的。怀疑官方的事实,于是旁敲侧击,从反面提出其他事实,这就是大众传播媒介未能消除谣言的原因。

谣言从反面提出了另一种价值观,只有不受约束的信息交流才是好的,哪怕其可靠性受到了影响。换一种说法便是,「虚假」的谣言是有根据的谣言必须付出的代价。

当我读到这一段的时候,想起了[[密尔]] 对于言论自由的论述,在 [[论自由]] 中密尔说我们不应该压制任何言论,因为被压制的言论可能包含部分的真实,只有通过充分的讨论才能让我们逼近真实。而这些可能错误的言论是我们获取真理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而从[[认识论]]的角度看,「我们为什么相信我们信以为真的事物?」 我们带着思想、观点、形象、信念生活在这个世界,而思想、观点、形象和信念往往从口传媒介,道听途说而获取。我们往往意识不到这个获取过程,因为这个过程非常缓慢,并且偶然且不易察觉。

作者通过对谣言的研究获得的片刻清醒证实了[[知识]]的脆弱。也许我们所获得的知识中的一大部分是毫无根据的,而我们并没有意识到。

谣言提醒我们一个明显的事实:我们并不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是真实的、有根据的或被证实的便相信它们。而情况恰恰相反,因为我们相信它们,它们才是真实的。谣言再一次证明,如果有必要的话,任何可靠性都是社会给予的,我们隶属的那个社会群体认为是真实的东西才是真实的。这句话初听起来可能比较晦涩,但我们仔细去回想宗教。社会是建筑在信仰,而不是证据的基础之上的。

谣言最佳的例子不就是宗教吗?它不就是在传播一句由上帝之口说出的话吗?宗教与谣言一样,是一种有传染力的信仰,人们希望徒凭一句话就相信,希望他赞同人们告诉他的事实。并不是存在上帝的证据创造了信仰,而是人们信仰了,才产生上帝。